被忽视的情感,参与改变了历史
时间:2024-11-07 10:36:33来源:解放日报

在历史的叙事中,情感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元素,而事实上,那些具体而微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仅塑造着个人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历史进程。

尽管历史学家很早就开始探讨历史人物的感受,但直到最近二十年,他们才找到系统化处理这一话题的方式,即情感史的研究。

在《什么是情感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带来更多反思。

在历史和生活中

情感无处不在

读书周刊:您如何定义“情感”这一概念?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是什么?

王晴佳(《什么是情感史?》作者、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情感指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同时表现在神经和生理两个层面,也即与人内在的精神活动相关,但又在身体的层面有所反映,因此也与生理活动相关。

学术界其实对情感尚无一个共识,所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近代历史的语境中,情感与理性形成一种相对对立的关系,情感指的是人对外在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相对自发的反应。更具体一点来说,有人开车会“路怒”,就是情感剧烈波动的一个表现,而如果随着这种波动采取某种“报复”的行为,往往会两败俱伤,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当事人事后理性地分析考量,会发现一时冲动的行为根本不值得。

由此我们也可以尝试回答一下“情感”与“情绪”的差别。英文的情感是emotion,而另一个词affect也是指情感,但更多牵涉生理的层面,我会将之理解为“情绪”,现在也有不少人采用“情动”来翻译。用上面的例子来说,被人突然超车会引发情感的波动,但每个人的情绪表现会有不同,有的人也许就表现为一种轻度的惊吓,心跳有所加快,旁边的人都不一定会察觉,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会咒骂对方,甚至在肢体上有更多“闹情绪”或“情动”的表现。总而言之,有些事会激起某种情感,但是否一定表现为情绪,则因人而异。

读书周刊:人的情感及其表达与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情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晴佳:当代研究情感史的专家们指出,在我们所知的所有社会运动中,愤怒这一情感几乎一定参与其中。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多次规模巨大的社会运动,如“五四运动”有火烧赵家楼的行为,那就是学生愤怒的表现,之后的“五卅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等,也是如此。当然,社会运动中的情感因素,远不是愤怒可以概括,还有如痛恨、悲伤等情感参与其内。问题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但如何加以研究并指出其作用(推波助澜抑或败事有余),则并不容易,需要在已有史料的基础上,做出言之成理的解读。但愤怒在社会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就已经从一个侧面指出了情感史研究的潜力。

读书周刊:其实,情感在历史和生活中无处不在。

王晴佳:的确如此,但表现形式则各各不同。当代社会的情感表现有其特色。比如以婚恋这一普通的情感来说,在近代以前的社会中,许多人走向婚姻,并不基于情感,而是一种理性的考量,比如门当户对、家族联姻等。近一个世纪以来,谈恋爱已经成为许多人走向婚姻、组织家庭的前提,中国也不例外。但在当代社会文化中,谈恋爱这一情感表达的行为,似乎有将婚姻取而代之的趋向——不少年轻人或许愿意与异性交往,双方交流情感,甚至深深相爱,但却不以与对方结婚、组织家庭为终极目标。这是情感与婚姻渐渐走向分离的一个现象,在当代世界(包括中国)都有表现。

读书周刊:您进行的情感史的研究对理解当代社会有何帮助?

王晴佳:如果我们同意情感有其“历史性”,那么在历史变动比较剧烈的年代,其作用也更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短短几十年的变化,在情感及其相关的层面表现颇为明显,比如情感语汇的变更和情感表达形式的变化等。一个当代人或许会觉得好笑的是,以前的人听到别人说他“胖了”,会引起一种欣喜、快乐的情感波动,但现在听到别人说自己“胖了”,则反而会引起担忧和不安,甚至觉得是一种讽刺或嘲笑。因此社会层面情感表述及其含义的变化,有助于展示中国社会在半个世纪中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史家对情感的关注

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读书周刊:您刚刚提到了情感史研究的重要性,情感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传统历史学科相比,您认为它的最大价值和创新之处在哪里?

王晴佳:情感史的确是一个新兴的史学流派,但从更长远的视角考察,史家对情感的关注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在《什么是情感史?》一书的“跋”里面,提到了司马迁对项羽情感的描述,就想说明情感的因素其实一直是受到关注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人的行为无法与情感相分离。但有趣的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和书写却希望摆脱情感,比如要求史家能不偏不倚、波澜不惊地叙述历史的演变,这是十九世纪历史学逐渐走向职业化的一个结果。

当然,从现在的角度回视,这一做法已经成了一个“传统”,而情感史研究在近年的突起,便是希望历史学能走出这一“传统”,让它更为全面地展现人的活动及其与外界的各种互动。如果这表现为一种“回归”,也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因为情感史研究的兴起,是最近三十年许多学科领域进展的相关产物。

读书周刊:情感史研究的兴起,为什么本身就是跨学科交流的结果?

王晴佳: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历史学往往在更新观念和手段上比较滞后。情感史研究的兴起也是一例,因为情感研究已经在其他领域蓬勃兴起,特别是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神经医学、药理学等。从情感史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兴起可以说是被这些其他学科的进展带动起来的。但是,情感史的研究又对上述其他学科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那就是突出了情感的“历史性”。我们知道,研究历史需要同时考察时间和空间,这就是“历史性”的表现。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道德标准,这些标准受制于时空,同时又影响了甚至主导了人的情感表现。

读书周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罗伯·巴迪斯认为,情感史研究的开展能有助道德考量重归历史学的领域,使后者展现一个新的发展前景。情感史与道德是怎样的关系?

王晴佳:近代史学要求史家冷静客观地写作,其目的是避免道德和政治等个人偏见。譬如被誉为近代科学史学之父的德国史家兰克,就在其成名作的序言中明确说明,他不想使他的写作为政治说教或道德训诲服务,而只想如实直书。现在许多研究兰克史学的研究者指出,其实兰克“如实直书”的期待,也表现为一种道德关怀。但无论如何,兰克本人或许是想摆脱道德史学的传统的,他的追随者也赞同他的立场,因此兰克史学影响深远,但批评者也不少。巴迪斯指出情感史研究的兴起,挑战了兰克史学抑或近代史学的传统,有其道理。我们还可以用上面提到的人的基本情感——喜怒哀乐——谈起。一个人会产生欢喜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其言行受到了外界的肯定而激起的,也即是一种被视作是“好”的言行所致。但“好”与“坏”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判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同样,一个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则又常常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待遇而引发的,但“公”与“不公”,又是社会道德的表现。还有,今天的许多人,看到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会感到悲哀。但这一悲哀情感的产生,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而在当时,不少德国人并没有这样的悲哀,而是站在了赞同纳粹主义的立场上。情感史的研究关注人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必然会让人重新审视史学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联。当然,批判反思兰克提倡的客观史学,并不是从情感史研究的兴起开始的,而是早在一百年前便已出现,二战之后更为全面和深入。情感史研究与之形成了一种相反又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延续了这一反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其批判力度。

看到行为的另一面

天地同样广阔无垠

读书周刊:您最早为什么选择情感史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和写作?

王晴佳:现在回顾起来,我的学术生涯主要围绕考察历史学这一学科的传承、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因此关注情感史这一日渐兴旺的流派,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必然。屈指算来,我关注乃至采取情感史的研究方法从事研究,也有近十年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考察情感史研究的兴起及其特征,看到了其价值和对史学进一步发展的贡献。如果读者同意我前面所说的情感与理性的两重关系,也同意我说人的行为会有情感的因素,那么研究情感史可以说是为历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户,其意义不亚于近年兴起的妇女史的研究。妇女史的研究让我们关注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那么情感史的研究则让我们看到人的行为的另一面,天地同样广阔无垠。

我从事情感史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向来喜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即不仅在理论的层面探讨史学发展新潮的产生,而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身致力于从事相关的研究。我在2010年出版的《新史学讲演录》中提到了新文化史的研究,之后我将之付诸实践,写作了《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同样,我在近年致力于提倡情感史研究的必要性,所以也将之付诸实践。对顾颉刚这位近代史家,从情感的角度从事研究,希望能展现他学术人生的不同视角。顺便说一下,我虽然生长在上海,但因为父母和祖父母都是苏州人,我幼时又常在苏州,所以顾颉刚可以说是我的一个乡贤前辈,将他作为研究对象,也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在内。当然,研究顾颉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但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还被印成铅字出版了,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读书周刊:您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晴佳:情感史的研究,的确充满挑战,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其优点,不是缺点,因为如果没有挑战,那么其学科的发展也会平淡无奇。情感史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描述和理解过去人的情感。有人会说,我对周围许多人的情感都不一定能了解和理解,何况已经逝去的人呢?还有,要想了解历史上的情感,还需要有相关的史料。从现有的史料保存来看,特别是官方的档案中,涉及情感的资料相对较少,因此给情感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如果我们突破传统的观念,用更开放的态度看待史料,就可以发现包含情感的史料,其实并不少。一个例子就是前人留下的日记、书信等自述类的作品,譬如顾颉刚的日记;另一个例子是一些道德规训的书籍,比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这些作品往往以管理人的情感为目的,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情感的不同表现。

读书周刊:“非理性、多变、主观和不可言说”是否让情感史的研究更加困难?

王晴佳:如上所说,困难往往会增加研究的兴趣浓度。具体而言,情感史的研究,需要从业者更加深入地分析,就已有的、仅存的史料,做出有说服力的解读。这事看起来困难,但又可以是一个让人激动的尝试,因为这一解读常常是你自己研磨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跟从别人的结果。事实上,在我看来,所有的史料都不确定,都需要分析和解读。譬如一个思想家自己承认,他的研究受到了某人的启发,你就可以相信吗?并不如此。当然,你可以在写作中言之凿凿地说,这是他亲口所说,并引用这一资料,但其实我们许多历史研究的从业者,并不如此天真,他们对这一貌似“确定”的史料,会通过参考其他的史料加以旁证,甚至会根据自己的分析,不轻易相信那个思想家本人的“招认”,认为他只是虚晃一枪、故弄玄虚乃至记忆有误等。所以,情感史的研究,或许要处理和采用一些不太“硬邦邦”的史料,但其实其研究与其他研究有类似的地方,并不完全格格不入。

读书周刊:我们以为的历史文献都是“硬邦邦”的,似乎并不认为其中会有情感的表达。

王晴佳:就我看来,情感的表达,有隐晦的时候,比如一个人爱恋某个人,甚至在其日记中,都不会明确表示,所以我们有暗恋这个词。但其实也不尽然,譬如顾颉刚和吴宓这两位学术兴趣迥异的近代学人,对自己所爱之人,都在日记中有相当明确的记载。他们的直白,或许还会让今天的读者脸红。其他的情感如嫉恨、悔恨、悲痛等,其表现也因人而异,有时明确、有时隐晦。但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些时而隐晦、时而明显的表现,正好为我们研究情感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更丰厚的认识。总之,历史研究需要史家对史料的解读,研究情感史也不例外。

虽然交流形式有了巨变

但情感仍然参与其间

读书周刊:情感史研究不但主张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而且提倡与自然科学结合,其开创的领域和尝试的方法,也就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是否也标示了历史学未来的发展走向?

王晴佳:是的,不仅是情感史,而且还有神经史、身体史、环境史等新兴流派的兴起,都指向了历史学将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不但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结合,而且也与自然科学结合。不过这一演进过程还比较遥远,或者说任重道远,因为现在的人才培养,大致上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历史学科选拔新进人员,还希望候选人从头到尾都是历史系出身的,对来自其他系科的人士,有一种信不过的态度。我个人以为是不应该的,因为以我的观察所见,历史学的许多重大变革,均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相关。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代史学的科学化,便是受到了科学主义的激励,而科学主义的渊源,并不来自历史学,而是来自以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为主干所构成的科学革命。

以情感史研究的发展来看,神经医学对比如抑郁症的关注和相应药物的开发亦是一个渊源,其表现是促使史家看到情感不仅有其普遍性,而且其生成和变化都有“历史性”,从而对情感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观察的角度,同时也引发了情感史研究的兴起。

读书周刊:在情感史的研究中,还有哪些尚未被充分探讨的领域,或者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王晴佳: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研究从业者对情感研究的认同,不少人仍然对之抱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不过有趣的是,这种怀疑和观望,背后也有情感的因素,比如不安、疑虑等。而如果这类反应出自某种守成的心理,其中也有情感的因素,那就是对自己熟悉事物的安适感和满足感,不愿轻易放弃。

另一个方面,情感史研究领域本身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个人的感觉是,情感史研究之所以这么兴盛,有点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就是因为可以研究的对象太多了。我们都知道人性、人心的复杂,而情感研究是切入、贴近这一复杂性的一条途径。比如人的情感,究竟是神经层面的、身体层面的还是两者兼有?情感也即所谓性格的产生,究竟是先天的、后天的还是两者兼有?当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究竟是对立的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都是情感史研究面临的挑战。不过,尽管充满挑战,尚无法形成共识,但情感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的进展,已经让人看到走出二元思维的必要,不再受制于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大脑与身体、情感与理性、男人与女人、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绝对区隔,而是看到两者之间的密不可分。这一趋向已经在情感史研究的新兴领域中有所体现,比如从文化比较的角度、从交织性的角度和从身体的角度研究情感,等等。

读书周刊:情感史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了,那么在国内的历史研究中,是否也有一种“情感转向”?

王晴佳: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情感史已经在年轻学者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但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流派,其长足成长需要一个宽松、容纳的氛围,我对之十分期待。但同时要强调的是,情感史只是代表了当代史学的一个走向,并不是其发展的全部;史学的健康发展,需以其多元化的走向为前提。

读书周刊:您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如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影响?在未来,情感的表达和体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晴佳:手机的普及以及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遍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显而易见的现象。但在我看来,这一变化虽然明显,却并不改变人对情感的需求抑或情感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比如以前朋友或恋人之间的交流,基本通过信件,寄出邮件和等待回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其间杂有焦虑、期待、不安等情感,而一旦收到回信,取决于其内容,又会产生欣喜或不悦的情感。现在通过社交软件交流,很多人可以随时找到对方,煲电话粥,对收到的短信也可以秒回,由此无法想象和共情上述的情感。不过,虽然交流形式有了巨变,但情感仍然参与其间。比如当代人在发出微信之后,对方没有回,也一样会产生焦虑、不安乃至不悦的情感,但其原因则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同样展现了情感的历史性,也即其在时空中的变化,从而有助于揭示当代社会的变迁。最后要说的是,科技发展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是情感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同时亦反映和印证了当代史学与自然科学联手的总体趋向。

标签: 忽视 情感 改变

生活指南
  • 长征十一号:巡天急先锋

    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

  • 中国改革热度指数“二连升”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5日

  • 天天讯息:“空心村”长出“致富草”:从一人试种到全村增收

    中新网台州10月14日电(傅飞扬 朱小兵)秋日时节,走进浙江省台州市

  • 如何看基金k线图?基金短线操作技巧有哪些?

    如何看基金k线图?1、打开金融应用程序或访问金融网站:您可以使用您

  • 2024北京互联网大会在京举办

    9月19日,数智新北京暨2024(第二十一届)北京互联网大会在京举办。大

  • 世界热议:首届空天信息技术大会发布“北斗导航与高分遥感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中新网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9月21日至22日举行的第一届

  • 每日头条!“文化馅”中秋月饼受捧 热门IP加传统底蕴引力足

    中新社杭州9月15日电 (鲍梦妮)太火爆了,已经卖完了。虽距离中秋节

  • 【新要闻】财政部: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

    中新网8月26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26日公布2024年7月财政

  • 《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10月施行 提出多项首创性制度措施_环球时讯

    中新网广州8月6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6日在广州举行

  • 中小基金公司探索差异化突围路径 环球今热点

    公募基金规模从2021年1月突破20万亿元到如今站上30万亿元大关,仅仅用

  • 全球报道:《2023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事记》发布 老城保护涌现一批标志性成果

    6月6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

  • 今日看点:​岁末慰问送关怀 真情关爱暖人心——西平县应急管理局春节前夕慰问退休干部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关心

  • 视点!驻马店开发区关王庙卫生院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及医疗行风建设再部署会议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行风建设,纠正医药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11

  • 西平四中优秀教师胡新萍 今日热讯

    迎着朝阳自我激励,一天努力;沐着晚霞自我反馈,一天无悔。胡新萍,西

  • 临商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汲生好被查 最资讯

    中国网财经10月17日讯 昨日,据沂蒙清风微信公众号消息,临商银行

  • 商丘市汇佳学校中秋节、国庆节假期放假通知及安全提醒

    放假通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2023年中秋国庆节放假安排通知

  • 民生
    • 向“新”谋变 借“智”攀高——山东部分工业企业走访见闻

    • 中国LED显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集中度提升

    • 安徽蚌埠发生交通事故致3死3伤 肇事车辆驾驶人已被控制 世界视讯

    • 中国将开展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视点